又粗又大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午夜

媒體關注

MEDIA NEWS

2024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浙江教育報:準確把握時代脈搏 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作者:李文鈞 來源:浙江教育報 時間:2024-11-19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教育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高等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的“龍頭”,其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更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抓手。浙江高度重視高等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加快推進新時代人才培養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要深刻理解教育教學的中心地位。《意見》中強調教育教學是高校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提醒我們無論大學的職能如何演變,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不可動搖。作為高校管理者,必須始終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確保在資源配置、政策制定、機制改革等各個方面都緊密圍繞并服務于教書育人這項主責主業。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當系統推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的發展,確保它們能夠相互促進,形成貫通協同的良性循環機制。

二要精準把握人才培養的時代脈搏。《意見》強調,高校要以“辦學水平高不高、專業特色強不強、就業需求旺不旺”為標準,科學統籌專業設置。為此,我們必須錨定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要的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持續增強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與此同時,要重視專業內涵的深度建設,適度提高實習實踐環節的學分比重,完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育人機制,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歷練成長,從而培養出既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又緊密貼合產業實際需求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三要全面尊重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人才培養應當回歸教育常識,要深刻認識到學生的成長成才離不開自身的刻苦努力與持續積累。《意見》明確指出,不得隨意壓縮課時,確保教學時長和學習強度,這正是推動回歸教育常識、尊重學習本質的重要舉措。同時,我們還應通過加強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整合、豐富課外作業的內容與形式、強化課堂參與度和紀律考查力度,使課堂煥發活力、學生保持忙碌狀態、教學管理嚴格規范。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于考試通過率和畢業率的提升,而應通過合理的舉措與有效的管理手段,從注重知識傳授向能力素質培養轉變,讓學生有更全面的發展、更強的綜合素質、更具有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更具有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作為浙江唯一一所電子信息特色類高校,始終堅持立足浙江、依托行業、面向世界、服務社會、支持國防的辦學定位,弘揚“國家大事、千萬盡力”的杭電精神,樹牢科技報國信念,秉承“以人為本、追求卓越”理念,致力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近年來,學校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一方面,持續優化專業布局,精準對接國家戰略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學校秉持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理念,構建了涵蓋產業匹配度、學科支撐度、專業發展度在內的專業結構優化調整機制,旨在提升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契合度。近年來,學校主動作為,果斷停招并裁撤了15個與區域經濟匹配度低、特色不鮮明的低效專業,同時新增了網絡空間安全、人工智能、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契合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的專業,這一系列專業優化舉措力度大,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接下來,學校將繼續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與浙江省“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行動方案,重點對接浙江省新一代信息技術萬億級產業群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依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登峰學科,以及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等優勢學科群,進一步深化專業內涵建設,不斷提升專業與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適配度,致力于構建與產業發展高度契合、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區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與智力保障。

另一方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順應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變革。面對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日新月異,學校積極行動,主動適應時代需求,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率先推動專業向“數字+”轉型,精心打造“計算思維—數字通識—數字技術—跨學科數字融合”的進階式數字課程體系,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字思維與跨界融合能力,為他們在數字經濟時代中脫穎而出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充分運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著力推動專業向“人工智能+”轉型升級。通過構建“1+X+Y”的人工智能教育課程體系,圍繞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師、人工智能訓練工程師、AIGC應用工程師三大培養路徑,全面提升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此外,學校將在教科賽一體、師生共創的長周期科教融匯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第一課堂項目制教學、第二課堂創新實踐學分制、畢業設計真題真做等系列改革舉措,全面強化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