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關注
MEDIA NEWS
秦飛巍(右二)在指導科研團隊。杭電供圖
■本報記者 沈春蕾 通訊員 程振偉
“機器學習的核心技術解決了嗎?”“醫院影像分析項目進展如何?”“脊柱畸形測試的人工智能(AI)算法有沒有用到最新技術?”
暑假中期,杭州也進入“燒烤”模式,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杭電)下沙校區的一間教室里,氛圍同樣可以用“熱極了”來形容。一位男教師正目不轉睛地關注學生們的研究進展,他時而擰眉沉思,時而親自下場操作。
他就是杭電計算機學院教授秦飛巍,也是杭電多個本科生科研團隊的指導老師。
搭建研究平臺,幫學生建立自信
2014年,在浙江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85后”青年秦飛巍加入杭電計算機學院。第一次登上三尺講臺的他立刻愛上了教學。
“和學生們在一起的感覺太棒了,讓他們成為優秀的人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也是值得用心付出一輩子的事業。”談及自己的教學“初體驗”,秦飛巍這樣說。
然而,僅僅有熱愛是不夠的,作為教師,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變得更優秀。對此,秦飛巍認為搭建研究平臺、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很重要。
秦飛巍的主要研究領域是AI、機器學習、圖像處理、醫學影像分析等。從2017年開始,他先后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浙江省智慧醫療創新中心、俄羅斯圣光機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聯合開展“脊柱側彎”醫學影像研究。
“正常的脊柱從后面看應該是一條直線,并且軀干兩側對稱。脊柱側彎從正面看雙肩不等高,從后面看后背左右不平。”秦飛巍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團隊致力于通過機器學習、大數據等方法,提前介入‘脊柱側彎’的治療。”
秦飛巍的團隊除了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外,還有部分本科生。在他的支持下,杭電2017級本科生於文卓在大二時就組建了一個科研團隊,從傳統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處理的技術開發著手,進行部分脊柱——骨盆力學參數的自動量測。
如今,已經在某“大廠”從事研發工作的於文卓告訴《中國科學報》:“當年,我帶領的本科生團隊大多沒有豐富的科研經歷,是秦老師幫我們建立了自信。從讀研到現在工作,我的很多基本理論知識都是在本科期間掌握和積累的。”
該校2018級本科生葛云陽目前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從事大模型相關研究,他也是在大二時成為“脊柱側彎研究2.0版”的“帶隊大哥”的。當時,葛云陽帶領本科生科研團隊在第一代機器視覺探索的基礎之上,開展了基于卷積神經網絡、空間注意力、目標檢測的脊柱多組力學參數自動量測。
“秦老師不但在機器學習、應用數學等研究領域給我們指明了研究方向,而且總會在關鍵問題節點上給予我們啟發,助力我們做出更多成果。”葛云陽回憶道。
“做老師在前,做科研在后”
采訪中,記者多次聽到學生提及“脊柱側彎研究2.0版”。該項目的完成團隊以杭電在校本科生為主,獲得了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二等獎、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銀獎。
秦飛巍告訴《中國科學報》,“脊柱側彎研究”項目搭建的科研平臺不僅給本科生們帶來了第一手的研究素材,其獲得的科技創新賽事獎項也給他們后續的科研工作增強了信心、奠定了研究基礎。
陳一飛是杭電圣光機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21級學生,也是“脊柱側彎研究3.0版”的核心成員。他帶領一個本科生團隊先后與浙江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宣武醫院等科研團隊合作,讓“脊柱側彎研究3.0版”進入產業化推廣階段。
秦飛巍說:“我們運用機器學習技術開發的脊柱側彎模型,各項指標的測量誤差可以控制在5%以內,且單張影像測量時間從約10分鐘縮短至1秒以內,實現手術過程更微創、手術效果更好、術后恢復更快的效果。”
“做老師在前,做科研在后。”這是秦飛巍經常說的一句話。事實上,他不僅培養了一群優秀的學生,自己的科研工作也很出色。相關數據顯示,近10年來,秦飛巍發表學術論文達80多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8項、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1個。
秦飛巍認為,大學老師只有自己的科研做得好,才能有更廣闊的視野和前沿的意識,進而才能給學生搭好研究平臺,幫助他們建立科研信心。
陪伴學生,因材施教
今年夏天,秦飛巍曬黑了不少,因為他每天都要在相距約3公里的家校之間“穿梭”多次。
“如果學生找我,我可以在20分鐘之內趕到學校,當面解決他們的問題。” 秦飛巍說。
只要學生想做研究,秦飛巍就樂于當他們的“鋪路石”。如今,走上大學講臺已有10年的秦飛巍,對教學最深的理解和感觸是——陪伴學生,因材施教。
在他看來,老師不能只簡單地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要啟迪、參與,要陪著學生一起整理實驗結果、撰寫科研論文,一起回答和改進審稿人提出的問題,直到文章最終發表。
遇到挫折時該如何處理、遇到困難時該如何克服、什么時候需要繼續堅持,什么時候需要放棄……秦飛巍認為,這些都需要老師及時告訴學生。相比于判斷對錯,指導學生做科研,并讓學生自己獲得思路和方法更重要,這就是“授人以漁”。
在秦飛巍眼中,所有學生都是一塊璞玉,因材施教就是雕琢璞玉。
比如,該校2018級本科生江浩維思維活躍,搞科研也很積極。但秦飛巍發現,這名學生的想法有時會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為此,秦飛巍鼓勵江浩維發揮腦洞大開的優勢,結合多個基準數據集上的實驗結果形成論文,并逐字逐句對論文進行修改,幫助他在本科期間發表了兩篇重要文章。最終,該學生被成功保送進中山大學計算機專業讀研。
談及當代大學生如何才能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廣闊的國際視野、扎實的學科基礎和卓越的創新能力,秦飛巍表示,最關鍵的是需要一個“伯樂”、一位理解他們的老師,在學生踏入大學校門之初就陪伴和鼓勵他們,并依據個人專業知識、興趣愛好、時間規劃、未來打算來支持和幫助他們,讓他們能夠在學術殿堂里脫穎而出。
《中國科學報》 (2024-08-13 第4版 高教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