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粗又大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午夜

學人

2024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潮新聞對話校長陳積明:接下來,杭電要下好這盤棋
作者:記者紀馭亞 通訊員程振偉、葉璟 來源:潮新聞 時間:2024-05-23

潮新聞:眼下的浙江,正吹響高等教育強省建設的號角。隨著浙江新一輪高教強省建設政策體系迭代完善,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不斷凸顯。與此同時,省內多所高校迎來新校長。他們中有兩院院士,也有75后學者……作為“掌舵手”,他們的到來對高校的未來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征程中,各個高校將如何找準發展賽道、抓住機會窗口?5月23日,潮新聞記者對話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陳積明。今年僅46歲的他,是目前浙江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之一,也因此備受外界關注。在與陳校長對談中,杭電的發展藍圖仿佛徐徐展開。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陳積明

 “我們要繼續提高青年人才薪酬水平”

潮新聞:對比經濟發展取得亮眼成績的兄弟省市高教實力,高等教育多年來都被外界視為浙江發展的短板。目前,浙江高水平建設大學名單已確定,入選高校都在探尋自身最佳的發展賽道和目標。杭電在激烈競爭中應如何突圍?

陳積明:入選浙江高水平建設大學,對杭電來說是重要機遇,也是不小挑戰。浙江人民對學校有期待,我們也深感肩上的擔子更重。通過大調研大走訪,我們不斷凝聚發展共識,確立了“強化創新驅動、強化數字賦能、強化人才支撐、強化校地協同、強化開放共贏”新發展理念,力爭把各方面的機遇和資源優勢,轉化為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勝勢。

首先是在“高原”之上筑“高峰”,充分用好高水平建設大學的政策、資金支持,建好“登峰學科”、優勢特色學科,優化學科生態體系,以一流學科的突破,帶動電子信息學科群的整體突圍,實現學校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穩步提升。著力攻克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成為浙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力量。

其次是深入推進人才強校戰略。人才始終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我們始終“求賢若渴”。杭電比較有優勢的電子信息類學科,整個行業的薪酬普遍很高,如何讓高校在和高薪企業競爭優秀青年人才時更有競爭力,是亟需破局的難題。

我們將堅持育引結合,繼續提高青年人才的薪酬水平,建立一定的學術保護期,讓他們能更專注于學術研究,切實解決“青焦”難題。同時,深化人才培養改革,搭建實實在在的干事創業平臺,有針對性地支持一批具有一定學術影響力和較大發展潛力的優秀青年人才成長為國家級人才,為學校未來十年的發展建好人才梯隊,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高校要接“天氣”,更要接“地氣”

潮新聞:近些年,部分城市通過校城協同,加速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您最近去深圳、蘇州多地調研校城協同發展,帶回哪些思考?

陳積明:去年高等教育強省暨高水平大學建設工作推進會上,省領導說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靠產業興旺的城市往往有興有衰,而依靠高校發展的城市大多具有很好的可持續性,辦好國內外知名高校,可以從根本上“提升”一座城市。

大學和城市是“雙向奔赴”的關系,區域要支持高校發展,高校要服務區域騰飛。高校不僅要接‘天氣’,做理論和科技研究,更要接‘地氣’,積極思考,我們到底在這個城市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什么。

對杭電這樣扎根浙江大地、深度融入杭城的高校來說,推進校城協同是“主旋律”。一方面,學校要精準對接區域發展戰略,輸送優秀畢業生,讓更多科研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杭電的生源質量和畢業生薪酬待遇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社會對這些經由杭電培養的優質人才評價很高,學校每年70%以上畢業生留浙服務數字經濟相關產業發展,每年有1700多名畢業生入職華為、海康、阿里巴巴等領軍企業。

另一方面是政府“多元投入”的強勁賦能。浙江在這方面有很多好的舉措,例如,發揮省屬高校在學科和人才上的集聚優勢,牽頭或參與國家實驗室、省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通過“雙一流196工程”,進一步強化不同高校的核心學科特長,助推省屬高校沖擊“雙一流”;通過高校基礎設施提質工程,財政投入的力度精度效度不斷加大。

當然,我們也期待更多錦上添花的政策落地,例如,省屬高校都希望能有同城待遇,享受屬地人才政策,真正實現大學和城市的“深度融合發展”。

 “面向未來需求,今年繼續優化精簡專業數量”

潮新聞:您曾在接受采訪時提到,大學承擔著高端人才供給和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使命。面向未來,高校應該如何更好地培養人才?

陳積明: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深刻沖擊著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也加劇了未來學科體系的交叉、融合與共生。對大學而言,全面提升高水平創新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刻不容緩。

在這樣的背景下,杭電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重要一環就是“專業瘦身及強身”。近幾年,學校立足電子信息人才培養的特色優勢,做強集成電路、計算機、網絡安全等主干專業,改造升級傳統專業,淘汰不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的專業。為此,我們優化了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等10多個“非特色”專業。目前專業總數保持在48個,22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4個專業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占招生專業的91.6%。

今年學校還將對專業進行優化調整,進一步對接國家和浙江省的戰略布局,壓縮精簡專業數量。最終目的是讓學科建設的成果更好惠及專業建設發展,面向未來需求,培養特色創新人才,解決國家、社會發展急需問題。

例如,杭電開設了計算機科學英才班和集成電路設計EDA英才班。這兩個班是整合學校已有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等優勢專業資源建成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杭電還面向“機械制造—電子信息—通信網絡—軟件工程—控制工程”產業鏈,改造升級軟件工程、通信工程、機械等國內一流傳統優勢專業群。目前,部分新專業或升級專業在人才培養上顯示出特色優勢。如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第一屆畢業班的56名學生中,有34人深造讀研,3人考入清華、北大,13人進入華為、海康等知名頭部企業,被網友稱為“王炸班”。

 “希望打通校企教科人才培養一體化的最后一公里”

潮新聞:您曾擔任過阿里巴巴、瑞立等企業和高校的物聯網、工業智慧物聯等聯合研發中心的主任。目前,不少聲音認為高校人才的培養和企業的需求結合不緊密。您覺得這個發展中的痛點應如何破解?

陳積明: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黨的二十大對“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人才培養做出了新部署,這對高校來說是一個大課題。我們培養的學生,絕大部分畢業后需要進入產業界,但在實踐中,我們確實能感受到,企業和高校的話語體系不同,要突破痛點,需要把這兩套語言體系打通。

其實,國家已注意到這個問題并進行頂層謀劃,提出到“十四五”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這一新變化的目的就是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結合得更為緊密,解決“兩張皮”的問題。

國內有多所學校的工程師學院在幾年前就推行了研究生培養項目制改革,即以一個研究方向或某個項目作為驅動,讓不同專業的研究生進行交叉學科的學習、研究,效果不錯。

工科人才培養需要把握產業發展新趨勢,與企業一起研究探索人才培養新要求、新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制定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這些年,我也一直在嘗試破解這個“痛點”,在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工作期間,積累了一些經驗,目前也在杭電校設研究院和地方研究院做了一些改革試點,希望能打通校企教科人才培養一體化的最后一公里。

最近,我們正在與一些具備較強研究能力的頭部企業洽談合作,由企業提出需求并在校內開設部分與項目實際相關的課程,校企合作共同提煉課題、組建與之匹配的師生研究團隊,深入企業一線,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開展深度研究。學生畢業后,無論選擇留在這家企業還是帶著工作經驗另謀高就,就業競爭力都會更強。

這項改革的難度在于不同企業專注的領域、深耕的項目不同,人才培養的方案都需要個性化定制。但打通合作路徑后,就能破解高校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結合不緊密的難題。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

潮新聞:您一直在浙江的高校求學、工作,如今擔任杭電校長。在您看來,高等教育應如何在一體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中發揮應有的關鍵作用?

陳積明: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融合交匯點,是浙江高教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的“戰略重器”。目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已下了大決心,加大對高校的投入。杭電肯定要不遺余力地發揮應有的作用。

高校的首要任務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立高水平教師人才隊伍,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其次,作為科技、人才、創新的重要結合點,高校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之需,以高水平、有組織的學科布局、科研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人才培育為高質量發展增勢賦能,為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形成和發展注入原動力。

再者,高校要積極承擔起“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蓄水池的使命,努力打造人才集聚融合高地。在今年的“新春第一會”上,易煉紅書記提出深化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我們也在積極行動,全面部署杭電“人才強校”一體推進戰略機制,堅持“引育并舉”——既廣發“英雄帖”,又“揭榜掛帥”,為關鍵崗位、核心技術攻關選拔出有能力、有意愿、能擔當的領軍人才,走出一條“教育培養優秀人才、人才引領科技創新、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的融合貫通新路。

文章轉載自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