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
人物檔案:江鮪,中共黨員,外國語學院2014級英語專業本科生。他學習成績優異,連續6個學期獲校優秀學生一等獎學金,績點排名專業前5%,并獲浙江省政府獎學金、國家獎學金。曾獲“外研社杯”英語演講大賽全國一等獎、“外研社杯”英語閱讀大賽省一等獎,先后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香港大學進修。實踐經歷豐富,曾任全球公益創業組織創行杭電團隊隊長、項目經理,運營的項目獲創行社會創新創業世界杯中國總決賽季軍、“挑戰杯”創業大賽全國銅獎;代表中國參加聯合國亞太地區可持續發展峰會,赴哈佛大學參加亞洲暨國際關系論壇。兼具文藝才能,曾獲校“十佳歌手”大賽冠軍、浙江省大學生藝術節十佳歌手。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公共管理碩士。
提起校“十佳大學生”江鮪,你會想到什么?是“別人家的孩子”,還是“男神般的存在”?的確,這是一個足夠優秀的年輕人。他可以連拿6個學期的一等獎學金,順便把公益項目做得風生水起;他可以在全國大賽上叱咤風云,也能高分拿下托福、GRE后摘得常春藤名校的橄欖枝;他可以走上國際舞臺廣交朋友,也可以一方講臺妙語連珠;他會吹薩克斯能彈吉他還懂鋼琴,也熱愛籃球敢于挑戰潛水和跳傘……然而,所有的一切都不及那少年模樣的皮囊下保有的有趣靈魂。即便前路荊棘滿布,他仍會懷揣熱情,積極思考,永遠于那千萬人之中做獨一無二的萬里挑一。
做一個積極的行動者
江鮪從高中時開始接觸模擬聯合國,臺上的他扮演著各國聯合國官員的角色,呼吁全球各國共同面對、解決環境問題,義正辭嚴地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地區差異性,“出臺”國際政策幫扶掙扎在溫飽水平及社會、政治動蕩中的國家。無疑,江鮪是個優秀的演講者、呼吁者,也熱衷于向大家分享自己內心的聲音與態度,但實際上他更想成為一個行動者,將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諸實踐。
大學給了江鮪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的舞臺。懷著長久以來對社會公益的熱忱,以及渴望觸發改變的決心,他加入了創行。從核心成員到項目經理再到團隊主席,從創行選擇接受江鮪到江鮪選擇堅守創行,角色與責任的轉換就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創行最吸引我的還是它提供的大量創業實踐機會,通過參與創行的項目我積累了很多經驗,而且我堅信這些經驗對于自己未來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創行的那幾年,江鮪和團隊成員運營了不同的可持續社會公益項目,改善弱勢群體的生計。其中,他印象最深的是“盲盲仁海”項目。該項目借助互聯網幫助盲人群體無障礙地獲取信息,暢通與外界的交流,讓盲人也能盡情享受互聯網帶來的生活便利。為了更好地與盲人互動,他們還培養盲人培訓師甚至引入盲人程序測試員,不僅為盲人開拓了職業方向,也極大地提升了項目的服務水平。
江鮪和團隊同樣關注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大家共同努力,建立了一個精細化廢品分類回收體系,提高了廢品的利用率,降低了不可降解廢品對環境的影響及碳排放,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垃圾分揀人員的工作環境,降低了其工作強度。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將這群古道熱腸的年輕人聯系在一起,江鮪作為其中的一員也無時無刻不在奉獻著自己的熱忱。在“創青春”全國創業大賽中,他檢驗了自己努力經營的成果,取得全國銅獎的好成績。
運營項目和管理社團的經歷也讓江鮪對于學生社團建設和管理有了自己獨到的看法:“首先是能夠推己及人,學會換位思考,這不僅是緩和社團成員關系的潤滑劑,更是為人處世的一劑良方;其次是學會取舍,作為一名優秀的社團管理者,要懂得如何選擇自己的團隊成員,與其耗費眾多時間與精力美其名曰提升集體凝聚力地大搞團建活動,不如在創立伊始就選擇愿意與集體同舟共濟的同道中人;最后是要開誠布公,團隊內部每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導致職能失靈,面對問題不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更不能怕傷和氣而不指錯糾錯。”
團隊管理如同行路,你無法保證每次都能遇到寬闊平坦的大路。喜歡任何形式的思想交流、分享與碰撞的江鮪從未止步于完成項目的喜悅,而是對于自己面臨的各種問題進行更深的思考,或許這是他能夠走得更遠更堅定的重要原因。
英語演講讓我連點成線
英語一直以來都是江鮪的優勢科目,初高中時期,他便在英語公共演講方面嶄露頭角并獲得多項佳績。進入大學,因為對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際的興趣以及對英語公共演講的熱愛,他選擇了攻讀英語專業。
大一下學期,在“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杭電選拔賽中,牛刀小試的江鮪脫穎而出,順利進入校隊,開始為省賽沖刺。緊張的備賽讓江鮪倍感焦慮,甚至一度萌生退賽之心,是同學的鼓勵、老師的開導給了猶疑不決、自我否定的江鮪堅持下去的動力。他全身心地投入比賽,最終收獲全國二等獎。
通過“外研社杯”演講比賽,江鮪結識了一批同樣熱愛英語演講的朋友,英語演講工坊弄麥的創始人周丁益就是其中一位。在周丁益的介紹下,他參加了弄麥杭州場的線下活動,以導師的身份傳授演講經驗,和學員們一起發掘英語演講的魅力。江鮪說,英語演講于自己就是一個連點成線的過程。回顧當初備賽時的舉棋不定,他坦言“并不知道這些比賽能在未來給自己帶來什么”,然而他也承認所有的這些經歷都不會只是徒勞,“其實你每走一步都是在生命的地圖中標下一點,這些點不會是孤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串聯成線,最終勾勒出屬于你自己的特殊軌跡。”
良好的演講素養也為江鮪贏得了為團隊發聲的資格,他曾作為杭電創行團隊參賽項目中英雙語演講陳述教練,并作為提問環節的主要答辯成員帶領團隊取得社會創新創業世界杯中國站一等獎的好成績。他善于將演講帶給自己的提升運用到日常實踐中去,這又幫他獲得了一個新身份——杭州新東方團隊最年輕的講師。同時,豐富的英文演講經歷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著江鮪的英文水平,這或許就是他專業課成績獨占鰲頭,連續六個學期把一等獎學金收入囊中的法門之一。
2017年,再次參加“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的江鮪,多了幾分成熟與自信,這一次他帶回了眾望所歸的全國一等獎。“我給其他同學的建議是,你一定要去參加一次比賽,這樣才會有強勁的推動力迫使你不斷向前、不斷進步。”
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時間賦予了世界一個無窮變化的維度,面對發展的洪流,江鮪希望自己不只是一個被動的參與者,他渴望跳出安穩平凡的現狀設下的舒適陷阱,走向一個更加廣闊的舞臺。
2017年1月,江鮪作為中國代表赴泰國曼谷參加了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起的亞太地區青年峰會,與各國代表、聯合國官員共同探討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具體要求、相關實施策略,并對泰國部分地區的初高中進行實地走訪調研,評估各區域初高中教學現狀及學生綜合水平,針對現存問題擬定初步解決方案。這17項發展目標及其對于環境、經濟、人文的強調讓江鮪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峰會的主題與他運營的公益項目的理念十分契合。這次經歷也堅定了江鮪未來投身改善東南亞國家教育,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決心,讓他對聯合國工作產生了向往。
談及如何通過嚴格的面試時,江鮪直言:“我在評估自身能力的同時,還運用了差異化趨勢的分析方法,即找到自己和別人的不同點。我認真分析了參加這次峰會的代表們的參會原因,認為大家很可能會在面試過程中談論對于聯合國發展目標的認識以及聯合國發展目標對于世界和國家的積極影響,并由此決定要把這些理念具體定位到自己過去的經歷,進行有血有肉的闡釋。”
江鮪把這次面試看作一對一的演講,他向面試官講述了杭州市盲人的生活現狀,以及自己如何通過項目成功幫助一些盲人走出困境。江鮪的策略很是奏效,面試官被他繪聲繪色的講述所感染,和他談起了曼谷盲人同樣窘迫的生存困境,“那時我想著自己的這次面試或許能夠成功,因為我發現我和他之間的距離開始從面試者和面試官拉近到兩個平等溝通的人了。”
2018年初,江鮪又赴哈佛大學參加了亞洲與國際關系論壇,作為中國青年創業代表,與來自全球的參會者就社會創新創業展開交流討論,從中看到了未來通過公益創業項目實現自己理想的可能性。
而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江鮪有計劃地孜孜不倦地豐富充實著自己。大四那年,他從社會的實踐場回歸學校與課堂,利用假期先后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進修商務溝通與交際課程,在香港大學研修政治經濟學,在杭電選修經濟學、統計學的相關課程,初步學習了公共事務、公益創業團隊管理中的部分核心知識。而選擇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公共管理碩士,也是希望能夠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更加豐富自己在公共事務管理方面的理論知識儲備,為日后的非盈利創業團隊的管理、運營方面的實踐打好基礎。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重重的殼裹著輕輕地仰望”,舞臺上燈光流轉,江鮪緩緩清唱一曲《蝸牛》,柔軟的聲音卻有著撬動人心的力量。“在追尋理想的路上,我永遠不會停止腳步。”江鮪目光堅定,“希望幾十年后,我能回到起點,回望走過的這一段時光,了無遺憾地說,我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吳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