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
他堅定信仰、實干創新、樂于折騰。他從解決好學生一項項具體的需求做起,把維護學生權益詮釋成一份責任。他是校團委書記杜加友,做學生們打心底里尊重和信任的“老杜”。
打造暖心、接地氣的共青團
集贊點亮校園、請愿留住宿管阿姨、暖心家鄉菜窗口、風雨無阻暖心大麥茶、暖心扶貧助農……這一個個有意義的活動為杭電校園帶來了滿滿溫情,而這一切活動的總指揮者正是杜加友。
“什么最美啊、滿意度啊,通通不要。檢驗我們工作的唯一標準就是學生覺得我們的工作暖不暖心。書記是個領跑者的角色,跑的方向就是學生們需要的地方。我們致力于打造暖心共青團,這是我們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目標。”杜加友微笑著說道,隨手拿起了身旁的杯子,杯子上印著的正是“暖心共青團”這五個紅字。
相對共青團的活動能有多大的影響力,杜加友更關注活動解決問題,學生收獲等方面。他說,對學生有用的,才是真正好的。
校團委鼓勵引領青年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在G20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部長級會議、世界互聯網大會、全國學運會等大型志愿服務的舞臺上,杭電人的身影格外“靚麗”。“一方面是學生需要這樣開拓視野,增長本領,提升自我情懷的機會。另一方面是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是弘揚一種奉獻精神,讓學生體會到志愿服務的快樂感。”在志愿活動、社會服務上,杜加友堅持以身作則。
“高校共青團工作是源頭性的、基礎性的、戰略性的。”他積極推動共青團的改革工作,縮小與學生的距離,培養學生向上向善的品性。作為團干部,他堅持做實實在在的事情,做一件一件的小事。事情從哪里來?源自同學們的日常訴求,從同學們最需要的地方來。青年在哪里,杜加友就在哪里。
為學生發聲,當青年之友
“跟學生一起同甘共苦,時不時到學生寢室與學生嘮嗑談心”“團委書記夜宿學生寢室聊人生”……校內熱門網絡社群“杭電表白墻”的這一帖子點擊量和跟帖數不斷上升,甚至調皮的學生在跟帖時表示一連羨慕,并求被“睡”。因為這事兒,杜加友意外地被學生炒作成“網紅”。但對于當事人杜加友而言,這再平凡不過。他多次自帶折疊床晚上去學生宿舍睡覺“開臥談會”,聽學生最真實的話,他堅信“師生交心了,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杜加友特別喜歡企業家柳傳志說過的一句話,“光說不練是假把式,光練不說是傻把式,能說會練是真把式。”在工作中,他始終如一地踐行著這句話。他的辦公室里時常會有很多學生光臨,他總是會很貼心地給學生倒杯熱水,坐下來談心。
杜加友的各種聯系方式對全校學生公開,每年都有好幾百個學生跟他單線交流,袒露心聲。曾經有學生凌晨一點半給他發信息,原因是宿舍樓下的電動車響個不停。那時他剛好在外出差,又是深夜,但他還是馬上聯系校保安室,很快解決了問題。這樣的事情在他的日常中比比皆是,從圖書館座位問題、考研清書問題,到籃球場亮燈問題,再到寢室集中供熱水問題、室友關系問題,甚至是學生晚上睡不著覺的問題……大事小事傷心事,共性問題個性問題,只要合理,杜加友照單全收,竭盡全力。
“我覺得我所有做的事情,都是應該做的,都是必須做的。有的大事我解決不了,但所有的小事情我都盡我之全力,傾聽學生的心聲,為學生發聲,解決學生的困難,當好青年之友。”他從來不把自己定位成高大上的團干部,他只想沉下來,踏踏實實地做一個受學生喜歡的“老杜”。
元旦迎新期間,一年一度的“百團大戰”是每學年初最熱鬧的事情之一,事實上目前杭電已經有超過200個社團,可在杜加友的計劃中,未來杭電可以有500個社團,對杭電學生實現全覆蓋,“這不是為了撐門面,而是為了滿足學生的訴求,僅此而已。”比如,杭電電競社就在學生不掛科,不曠課的前提下,給了愛好電競的同學們一個平等、公開的平臺。杭電的電競隊在浙江省乃至全國競爭力十足,獲得的冠軍數數不勝數,是杭電的一張新文化名片。
杜加友負責任、接地氣、有求必應的行事風格得到了學生們的尊重和信任。學生們眼里,他是當之無愧的“最受師生喜愛的書記”。可談及此,杜加友卻搖著頭說:“我很慚愧,事實上是杭電的學生都特別好,不跟他們接觸交流,就不會知道他們有多實在,做事有多勤奮。我越干這份工作,就越喜歡這批學生。”
莫問前程,只管前行
接受采訪時的杜加友從容而直率,時不時的就會發出爽朗的笑聲,他自評自己是個特別“不著調”的人。與此同時,他也非常“樂呵”,任何時候都保有樂觀的心態。
學生眼里,他是“萬能”書記,是遇到難事能依靠的“老杜”。有時學生們遇到的問題五花八門,有的事未必是他能完全幫上忙的,面對因此而來的學生的“懟”和不理解,他直言:“誰都會遇到挫折,被懟誰都不開心,但我做任何事只求問心無愧。”杜加友坦言,哪怕會經歷很多質疑,接受很多曝光,他都堅持萬事盡自己所能,不糾結于結果。
當然,他為這份事業做出的犧牲不止于此。“我的代價是私人時間沒了,我真的沒有平衡好我的工作和家庭,”說著這話的杜加友有些無奈,“我也會被小孩說‘爸爸能不能多陪陪我?’”忙碌的工作讓他在工作日加班到深夜,周末也恨不把時間花在辦公室里。即使是假期,社會實踐各地跑的孩子們依舊是他的牽掛,他時刻盯著每一支實踐團隊,一個都不能出事。
犧牲再多,杜加友的心里也絕無“后悔”二字。“不管前程如何,只管一路前行”,這是他的態度,正如當初他選擇這份事業時的初心——“沒干過,就想試試”。他始終堅持腳踏實地,不負初心,也寄語學生大學四年應不負青春:“扶著墻進來,扶著墻出去。換句話說,就是帶著饑渴進來,帶著滿足感離開校園。在大學里過有錯的生活,過有書的生活,過有師的生活,過有夢的生活,過有折騰的生活。”
“老杜”杜加友就是這樣一個從學生堆里來,到學生堆里去的人。(彭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