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
他畢業于軍事院校,錚錚鐵骨下亦有似水柔情;他從事學生工作12年,陪伴了1200多名學生成長;他行走在校園里,穿梭在學生身邊,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學生工作。他曾先后被評為浙江省優秀輔導員、浙江省高校“創先爭優”黨務工作者,他就是2014年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校通信工程學院學工辦主任胡海濱。
搭建網絡橋梁,與學生零距離通信
輔導員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學生鼓足勇氣找輔導員談心,剛好輔導員開會不在;輔導員想找學生聊聊,學生卻又在上課。這樣斷斷續續的談心談話,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當了多年專職輔導員的胡海濱,開發了一個被稱為“溝通神器” 系統。在“神器”的這一頭,生活上、學習上甚至情感上遇到困惑的學生可以主動登錄系統進行預約;在“神器”的另一頭,胡海濱可以第一時間查看學生預約情況,第一時間記錄談話內容。預約系統剛上線那會兒,短短一個學期就有52名學生預約談心,比平時增加了近3倍,這讓胡海濱喜出望外,而特別是他還收獲了許多學生的認可,“在胡老師的開導下,我明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生命軌跡,永遠要做最好的自己。”“和您的談話讓我對未來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原來對于未來的選擇有些迷茫,現在我已經決定了目標并在為之努力奮斗。”這些都更堅定了他將這條路走下去的信心。
從開年級大會,到給學生寫生日寄語,再到上QQ、論壇,發短信、微博,從完成浙江大學心理學研究生學習,取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再到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和個體心理咨詢。他說“作為通信工程學院的輔導員,實現與學生心與心無界限、零距離的‘通信’,是我一生的追求。”
他曾為375名學生建立電子檔案,詳細記錄學生的基本信息和思想狀況。“蘇同學因為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好,在談到家里人時,還落了淚。平時學習非常刻苦,可能是壓力太大,第一次期中考試并不是很理想,需要找他談一下,放下心中的包袱。”從性格到愛好、從學習到生活、從家庭到學校,他用心記錄著每一個學生的情況,每當學生在他的鼓勵下取得了進步,他會會心一笑并在電子檔案里記上一筆,就這樣,電子檔案記錄著學生的每一點成長和進步,也記錄著他傾注的心血和汗水,電子檔案成了學生的“成長檔案”,也成了他的“心情檔案”。
揚起黨建風帆,編織學生素質搖藍
學生黨建是輔導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胡海濱看來,學生黨建不僅僅是培養發展黨員,更是加強學風建設、提升學生素質的綜合性工程。在他擔任學院黨支部書記、黨務秘書、黨院辦主任近10年的時間里,他積極踐行、不斷創新,推動黨建工作在學生工作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
“入黨答辯”制度,是胡海濱的“得意”作品之一。他將所有發展對象放在同一起跑線,通過對發展對象思想政治素質、專業學習、日常行為以及群眾基礎等方面的公開考核答辯,化入黨過程為培養過程,讓學生在入黨答辯過程中進一步得到鍛煉和熏陶。此外,他還制定了新生班黨員學長制,在高年級學生黨員中選聘優秀學生作為輔導員助理,對大一新生進行思想上教育、學習上幫扶、生活上引導,10年來,116名黨員學長成為新生政治進步的榜樣、學習進步的引導、生活適應的帶路人,通過 “傳、幫、帶”的方式,學院優良的學風、班風得以繼承發揚;成立學生黨建工作委員會,選拔和吸引一批優秀的學生骨干參與學生黨建工作,開展公寓黨員先鋒崗、黨員寢室掛牌、黨員上講臺等一列活動,為學生黨員自我服務、自我提升、自我展示提供了廣闊平臺。
揮灑責任汗水,搭建學生成長階梯
從事輔導員工作12年來,胡海濱一直強調“責任”二字。教書育人貴在有愛,重在責任,責任澆灌學生心田,責任助推學生成長。胡海濱有一個“三分三進三溝通”工作法,即分三個階段培養學生:大一抓適應養成,大二大三抓能力提升,大四抓考研就業;常進公寓檢查、常進課堂聽課、常進班級談心;經常性與學生溝通、與任課老師溝通、與學生家長溝通,傾心關愛學生,傾力搭建學生成長成才平臺,此法正是他對“責任”的最好詮釋。胡海濱在他所帶的班級里設立了科技委員會,開展班級科研立項,他的學生,有的獲得過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能車競賽全國賽特等獎,有的是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一等獎得住,還有的摘得過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賽的銅牌。學生的進步,一直是胡海濱積極投身輔導員工作并為之奮斗的不竭動力。
他曾為了幫助學生就業,一對一指導學生做簡歷,面對面輔導學生面試,主動走訪企業單位,與多家公司建立招聘合作意向,向用人單位推薦畢業生300余人次。他所帶的2012屆畢業班一次簽約率和考研上線率雙雙位居全校第一,1/4的畢業生被阿里巴巴、華為、百度等知名企業錄取。
十二年辛勤耕耘,十二年悉心栽培,十二年春華秋實。十二年來,胡海濱用愛心詮釋育人真諦,用責任構筑學生未來,用創新鋪就成長道路。他沒有傲人奪目的豐功偉績,有的是激情奮斗的滿腔熱血、愛生如子的慈父胸懷和七尺男兒的似水柔情。他說:“學生,就是我的一切!”(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