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
人物簡介:游林,通信工程學院特聘教授,密碼與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長,1988年畢業于武漢大學代數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2003年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數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期間于2001年初至2002年底在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安全中心研習密碼學。2004年4月至2007年7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做博士后。現從事代數學、數論及其應用、(超)橢圓曲線密碼學、以及生物識別技術在信息安全中的應用等學科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國密碼學會理事,中國密碼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國際E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ont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JDCTA)”編委,美國《數學評論》(Mathematical Reviews)評論員。
一個周末的午后,和煦的陽光一縷縷灑下,校園里顯得安靜而悠閑。此時,在第一教研樓一間并不寬敞的辦公室里,一位中年學者正端坐在電腦屏幕前,認真地審閱稿件。他時而會心一笑,時而眉頭緊鎖。每一篇論文,他都細細審閱,正如他的每一個學生,都是他身肩的一份責任。我校通信工程學院教授游林不知在辦公室度過了多少個這樣的周末。
來自臨川,一位密碼學專家
江西臨川,自古以來素有“才子之鄉”的美譽,王安石、湯顯祖、曾鞏、晏殊等文化名人都出自此地。或許是受到家鄉濃厚的文化氣息熏陶,理工科出生的游林身上也透露出一股文人氣質。走進他的辦公室,簡潔清爽的布局,一點都不繁復,讓人能夠一眼感覺出主人的內涵與修養。辦公桌上的文案書籍擺放得整齊有序,正對面是一個不大的書架,也放滿了各種書籍和文件,書架上方的青花瓷花瓶和一件根雕藝術品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桌子旁邊是一張茶幾和兩條椅子,茶幾上放著茶杯和幾罐茶葉。工作間隙,游林會慢慢拿起杯子,輕輕地抿一口清茶,他笑道:“茶是樣好東西啊,能提神,還能修身養性。”面對這位在密碼學領域頗有建樹、舉手投足間又流露出文人儒雅氣質的理工科教授,筆者充滿了好奇。
游林主要研究方向是密碼學,代數學、數論及其應用、模式識別及其在信息安全中的應用。他的一生與密碼學結下了不解之緣。談到自己當初選擇這個研究方向時,游林說:“我在大連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密碼學研究在國內才剛剛興起。而我大學本科學的是基礎數學,以密碼學和信息安全為研究方向讓我能夠學有所用。”從1998年著手研究第一個課題至今,游林科研成果豐碩,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科學技術重點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以上研究課題10余項;至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被SCI/EI檢索近30篇,科研成果主要應用于通信加密。他向筆者描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身份認證方面的應用:新的技術將對個人生物特征如指紋、指靜脈、虹膜等進行識別,從而對身份進行認證。這項技術在一些銀行、金融等機構部門已進入試用階段,到時候這些機構將用這種新的身份認證方法代替IC卡數字密碼認證。
科技就像一幅深刻的畫卷,盡管筆者無法言盡其中的奧秘,但依然會被科研者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深深吸引。而在游林教授身上,勤奮與專注,就是他科研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優良品性。對他來說,工作室是他最常待的地方,即使是周末,他也會選擇留在工作室搞研究。他說:“工作室的環境比家里好,也方便指導研究生。”身教勝于言傳,游林的工作態度也影響了他的學生,周末的密碼與信息安全研究室也與往常一樣繁忙。當談到自己的成就,游林十分低調,“其實我沒作多大貢獻,我做的真的很少”。
關愛學生,一位受人敬仰的名師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的這句名言在游林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生活中,游林對人傾注的正是這種愛,這種敬。學生們視這位已過不惑之年的教授為人生好友,在游林的學生袁猷南眼中,老師就是一個可以經常談笑風生、相互關照的老朋友。“我們老師時刻都在替我們著想!”袁猷南告訴筆者,“他沒有一點架子,跟他交流沒有一點障礙,感覺他身上有一股很強的親和力。”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在美國Clemson大學工程與科學學院做訪問學者期間,游林仍不忘自己的學生,閑暇時便給學生打電話交流學習上難題、生活中的趣事。回國時,他還給學生們帶來了禮物。“當收到游老師從美國帶回來的禮物,我既高興又感動。能遇到這樣一位設身處地為我們著想的老師,我感覺好幸福。”這是游林所帶研究生中的大師姐孫粉茹的感嘆之言。一位好老師,勝過萬卷書,游林正是用自己的方式演繹著育人之路上的一幕幕溫馨。
孫粉茹,是一個有點大姐風范的女孩兒。從考研究生時的不如意到現在研究生中的大師姐,從失望到滿足,她告訴筆者,自己十分慶幸能夠成為游林教授的學生。“剛開始因為沒有考上自己心儀的學校心里挺失望的,但是游老師卻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使我重新找回了信心。”學術上,他是知識淵博的導師;私下里,他是連學生的生活起居都要噓寒問暖的長者。跟著游老師做學問,現在的孫粉茹,很滿足。
還有一次,游林讓孫粉茹和幾個研究生給本科生批改作業。本以為只是一件小事,做完便不再留意的孫粉茹卻在不久后被那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評語和修改意見給震懾住了。原來,游林老師的用意并不是指揮學生干活,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多一些鍛煉自我、認識自我的機會。“老師讓我們改作業的目的是讓我們溫習基礎知識,同時鍛煉我們做研究時的嚴謹態度和細心。”那一刻,孫粉茹才深刻地體會到導師的良苦用心。
耐心和寬容,是游林在教育這條路上成功前行的法寶。在他所帶的研究生中,有一名已經畢業的學生叫陳亮,當初這位同學在跟著游林做研究時,總是靜不下心來學習,經常在研究室偷玩電腦。一次他在玩電腦時被游林發現,游林并沒有說一句苛責的話,反而跟他開起了玩笑,在慢慢指導、細細糾正中最終幫助他收獲成功。在他的研究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導師沒有責備過我們,這成為了我們的一個遺憾。”即使學生犯了錯誤,游林也不會大動肝火,每一次他都是耐心引導,慢慢予以糾正。
他是科研路上執著前進的行者,他是教學崗位上嘔心瀝血的師長,他也是一位丈夫,一個父親。女兒剛上幼兒園,游林就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讓女兒從小學會自立。空余時間,他也喜歡去運動場跑跑步,打打網球,在運動中體驗生命的精彩。(朱佳威 岑咪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