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
人物簡介:陳芳躍,第九屆中國數學會理事,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學會(IEEE)高級會員,我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理學院特聘教授。1997年入選浙江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151人才工程,1999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以來,每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復雜網絡和混沌研究中心”進行2-3個月的學術訪問,為該中心的兼職研究員。2005年6月、2006年8月和2010年1月應邀分別訪問臺灣交通大學、匈牙利科學院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并且出席IEEE的第九、第十和第十二屆“細胞神經網絡及應用(CNNA)”國際研討會。目前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國際交流項目,參與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動力系統理論、細胞自動機、人工神經網絡及學習算法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我一直以來都是拒絕一切采訪的。”和很多科學研究者一樣,陳芳躍一直秉承低調做人的原則,不在意外面的浮華世界,而是將自己那份歸屬寧靜的心獻給他的事業,并為之孜孜奮斗了幾十個年頭。
走出農村,實現夢想
9歲時,陳芳躍隨父母下放到農村。在文革期間,念完了初中,之后一直是斷斷續續地在學習。高中讀完他回村務了農,不久成為了鄉里郵電代辦所的話務員。“當時,我就是想出去見見外面的世界!”而為了這個夢想,在當話務員期間陳芳躍仍堅持學習,他曾經在毫無基礎的情況下讀完了清華大學教授編寫的《晶體管電路》,還把很多專業教材讀了個通透。皇天不負有心人,在他不斷的努力和堅持下,他終于獲得了上大學的機會,實現了自己追逐已久的夢想。
上了大學,陳芳躍才真正開始了自己的科學求索生涯。從20來歲的青年到如今已年過五旬,他仍矢志不渝地堅持著自己的夢想。現在的陳芳躍仍然還會因為某個想法未得到證明而如日夜奮戰的青年一樣通宵達旦、鉆研求道。正如他所說,“目標一旦確定,就要靜下心來去研究,即便是熬夜也不覺得辛苦。”
2008年,陳芳躍來到我校任教,他的加盟為學校應用數學學科領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力量。當談到這次選擇,陳芳躍思考了一番后,認真地說到:“其實到哪里都可以工作,但是,杭電的電子信息特色更適合應用數學的發展,而我本人也非常期待自己的數學理論可以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形成獨有的特色。”
回首過去,漫漫科學研究之路,他用心來品味,不曾感到枯燥,憑借著一腔熱情他一走就是30多年,從未停下腳步……
邁向國際,成果豐碩
陳芳躍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符號動力系統、人工神經網絡和細胞自動機理論,尤其是人工神經網絡的一個重要分支——細胞神經網絡。據了解,我國在這個領域從事研究的學者并不多,這也成為了他走向國際舞臺的一大機遇。
細胞神經網絡由著名學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華裔教授蔡少棠(L. O. Chua)于1988年創立,這是一類新的并行信息處理系統。蔡少棠希望中國大陸的科研人員能夠積極參與到這個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研究領域里來。他多次推薦陳芳躍等中國學者參加這個領域的國際交流,并和另外一位著名學者、香港城市大學陳關榮教授倡議在中國大陸舉辦一次細胞非線性網絡國際研討會。2006年9月,會議在杭如期舉行,陳芳躍被任命為組委會主席。在頻繁的交流與溝通中,陳芳躍與這一領域的科學研究者們不斷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而在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的相關期刊雜志上發表論文,是陳芳躍走向國際舞臺的另一個契機。IEEE是國際性的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協會,在看到陳芳躍發表的多項研究成果后,協會多次發郵件邀請他加入。2009年,陳芳躍正式成為IEEE會員。2010年春,IEEE中國代表處成立,代表處希望像陳芳躍這樣的科研人員能夠加入到IEEE高級會員的行列,于是再次向他發出邀請。2010年10月,陳芳躍如愿申請成功,成為了全球40萬IEEE會員中不到8%的高級會員中的一員,這也成為了他邁向國際舞臺的又一個輝煌記錄。
教書育人,倍受敬仰
陳芳躍在教書育人上,一直是一個“嚴師”。他對自己的研究生要求“起點要高一些”,他希望研究生可以在國際學術交流的平臺上去競爭。對于學生在科研方面的事宜,他堅持“不能有一點馬虎,一定要精益求精”的作風。例如,研究生們要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就必須以英文進行發表,而這對于不是英語專業的學生們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但陳芳躍說“好的論文,重要的是有新意,你腦子里要有新的思想。英語寫作只是形式,只要訓練,英語論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由此可以想象,他所帶的研究生總是要經歷不同的考驗,也因此比他人有了更豐富的成長經驗。
此外,陳芳躍在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時,特別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意靈感,他把創意視為學生頭腦風暴的源頭,是從事科研的重要一環。而在教學中,他重視基礎知識和實際應用背景的內容結合,將最新的國際前沿研究成果融合到教程中,使同學們具有了更為開闊的眼光。
如果他只是一個拿著教鞭對學生厲聲斥責的老師,那就不會有學生在評師網上留下那一句“如果能成為您的弟子,那將會是我的榮幸”的話。“陳芳躍老師就像爸爸一樣照顧著我們”,他的學生們不畏懼他的嚴厲和高要求,都親切地稱呼他為“爸爸”。因為在他們的眼里,這位“爸爸”是嚴格要求自己,始終以身作則的榜樣,是讓他們能夠飛得更高更遠的幕后英雄。
30多年來,陳芳躍堅持對科學的熱愛,深入從事數學研究,也形成了他“深刻”的數學思維。科研之路,漫漫求索,陳芳躍也經歷過挫折,也走過彎路,也體會過一無所獲的滋味。但深刻的思維,讓他理解科研不是一蹴而就,遇到困難可以讓思想更加深入,不要把眼光放得那么近,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世界。就像他自己所說的,“科學研究并不是空中樓閣,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去做,總會取得成功。但是,搞科學研究的人必須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深邃的洞察力,從表面看到深刻的內在,用盡可能簡單的方法刻畫復雜的現象,揭示問題的本質。”(岑咪莎 朱佳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