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粗又大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午夜

學人

2024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人才建設年專欄】創新彰顯新活力——訪省“錢江高級人才”特聘教授劉光宇
作者: 來源:校新聞中心 時間:2013-04-05

人物簡介: 劉光宇,浙江省“錢江高級人才”特聘教授,研究員,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長期從事“應用非線性控制系統”領域的研究,以非線性動態系統的建模、優化與控制為研究重點,應用研究橫跨新能源、生物醫學、海水淡化、機電一體化等技術與科學領域。2011年起,到自動化學院工作,主持并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重大科技項目、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項目若干個。在控制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領域,獲得了多個原創研究成果,得到了交叉學科領域專家的認可。

                                                                 
     劉光宇(右)正在與學生討論問題

 


    一個晴朗的冬日下午,在科技館四樓的一間辦公室里,一對年輕的師生正熱火朝天地討論著。學生托著腮幫認真思索,老師則面帶微笑,一幅了然于胸的樣子。倆人之間的一張寫字板上,畫滿了復雜的線條和符號……這位年輕的老師正是我們此次采訪的對象——省“錢江高級人才”特聘教授劉光宇,一位活躍在控制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領域里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帶著創新的理念,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兩年前,劉光宇帶著滿腔抱負從澳洲歸國,看重的就是國內巨大的發展空間。他說,這里有適合做科研的肥沃土壤,有推廣應用的廣闊前景,可以實實在在地做些有社會影響力的事情。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他選擇來杭電任教,并在這里實踐自己的理想。
    中青年時期,是一個人創造力最旺盛,也是最容易出成果的時期,現在的劉光宇正處在這個時期。在學術研究上,他往往獨辟蹊徑,不斷提出各種創新的理念,他說:“我崇尚有質量的、具備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追求挑戰,橫跨不同領域和學科的前沿,并積極地將理論創新應用于實際的社會需要。這也為我深入研究理論和推動實際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有了這樣的創新理念,讓劉光宇的行事風格與其他人迥然不同。比如,他曾和好友同游西湖,友人乘興吟誦古詩,而他則是即興賦詩一首。這樣的獨具一格也體現在他求學和做科研上。本科他學習的是機械材料專業,博士從事的是自動化控制與工程以及應用數學研究,到了博士后他又專攻生物力學。他說:“我的學科背景有點雜,但也精。我總是在不同學科的交叉領域開展研究,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在太陽能應用領域,他提出了性能國際領先的太陽能光伏陣列的通用機理建模方法,并用當代計算機編程語言編制了相應的軟件,在國際上奠定了光伏發電站的精確化、專業化數值分析的方法。
    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他開拓性地將非線性動態與控制系統的前沿概念與方法應用于揭示人體運動的自然奧秘,基于數學建模技術發現了行走康復設備的優化方法,發明了新型彈性拐杖。
    在先進制造領域,針對微米級激光加工技術中存在的尚未解決的效率低下問題,采用了信號處理、優化等數學工具,結合了傳感器和計算機控制等實現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該類加工的在線故障診斷。他還為中國汽車產業提出了多個汽車零件的精密成形工藝,并推廣應用。
    在控制理論與經典控制系統方面,拓展了多個非線性控制的基本理論,發明了全局或大范圍非線性穩定控制方法以及非線性軌跡精確跟蹤與路徑跟蹤控制方法。
    目前,他正著手于我國太陽能光熱發電與海水淡化的研究,研究成果將服務于浙江的海洋經濟,創造出實實在在的社會價值。
    37歲的年紀,卻能夠在多個學科領域擁有如此豐碩的成果,這在一般人看來有點難以企及,但對劉光宇來說,這都歸功于他獨特的一套研究方法,即每三年換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三年出一批成果。一般從第一年開始醞釀想法;第二年著手去做研究;到了第三年,就要將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論層次,發表論文。至今,他在建模、控制和優化新理論、生物力學及康復工程、新能源應用(光伏太陽能)、先進制造等多個領域里發表的論文及專著章節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SCI/EI檢索科研論文30余篇,包括探索新教育方法的論文2篇。

                                   和學生博弈,既是對手也是朋友
  劉光宇擁有十多年的國外一流大學求學和任教的經歷,有著在交叉學科領域獨辟蹊徑的研究方向,這讓他能不拘泥于單一的學科方向,給學生更多元化的發展空間。進校后他帶了7位研究生,有自動化方向也有數學方向。
    劉光宇的治學理念中,思索過程是很美的精神體驗,于是,他也將這樣的“個性”帶到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他總說,學習的過程就應該是老師和學生“思維的碰撞”,就像是像一盤棋,棋逢對手的對弈,才能讓雙方都身心愉悅,都有所收獲。一邊倒的棋局,不但贏的人“食之無味”,輸的人也會“無關痛癢”,也就沒有了博弈的快樂。
    “一開始我的學生總愛問,‘下一步,我該做什么?’,而我總是期待學生們告訴我,‘老師,下一步,我想做什么’,劉光宇說。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建立學生做事的自信心。中國的學生從小習慣了“聽的教育”,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也缺少直接面對失敗的勇氣,于是,老師的話便成了“金科律令”,因為按照老師說的總不會錯,不需要為失敗承擔責任。而他做的就是打破學生這種長期以來的“安全感”,讓大家嘗嘗失敗的滋味,當然適當的鼓勵是必要的,有“破”有“立”,才能讓學生從輸家變成真正的贏家。
    在自動化學院研一學生許輝的眼中,年輕的劉老師是個很有思想、對學生很負責的人,“劉老師從來不給我們‘現成的糧食’,總是讓我們自己‘自力更生,開荒辟地’,實在沒出路了,他才會‘出山’,和大家一起討論解決問題,一開始,這樣的學習方式會很不適應,自信心也會受到不小的打擊,但次數多了,反而能體會出‘思考的美感’來”,許輝說。
    劉光宇也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在分配任務時,他往往讓三五人組成一個小團隊,一起學習討論,一起攻克難題,在劉光宇看來,團隊中既合作又有競爭的關系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個人的潛力,同時也讓求學求知的道路不再是個“孤獨的差事”。在同一屆的研究生眼中,劉光宇所帶的研究生們最有“粘性”。
    徐芬是自動化學院研二的學生,也是劉光宇的研究生,她所在的團隊由三人組成,負責海水淡化系統的自動控制研究,他們每周至少有三天時間要聚在一起討論問題,分享自己的學習和實踐成果,這個“不成文的約定”被同學們嚴格地執行著,在徐芬看來,這是因為他們無數次體會到“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好處,很多難題就是在不停地討論和分享中被解決了。
    他經常用盡各種方法鍛煉學生,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潛力。他常常叮囑學生,大學時代要學好三項本領,即獨立思考的能力、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與人溝通的能力。
    和劉光宇的交流很快就過去了,他勤勉治學、不斷創新的治學精神,孜孜不倦、探索未知的求知欲望,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的育人方式都讓我們印象深刻。或許正如他自己說的:“人類發展的源泉在于對這個世界孜孜不倦探索的好奇心,正是這樣如同孩子般的好奇心讓我樂此不疲地行走在科研的道路上,并收獲頗多。而這種好奇心,多半是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當然,如果想做出成果,好奇心還是不夠的,自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大條件,要相信自己可以并堅定不移地去貫徹自己的想法,那么最后總會有所收獲。”(校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