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我校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舒非教授與來自美國、荷蘭、加拿大等10個國家的20余位專家學者在Nature上聯合發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643-3?sf213619667=1),探討新一代影響因子開發。
作為期刊評價指標,近半個世紀以來,影響因子已經成為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標,其應用早已超越了期刊評價的范疇,被應用于科研評價的各個方面。然而,影響因子簡單的計算方式易于為人操縱,而濫用影響因子對其他科研成果進行評價也被《舊金山宣言》《萊頓宣言》所詬病。兩年前,在科睿唯安(Clarivate)和萊頓大學科技研究中心(CWTS)的召集下,全球25位來自學術界、出版界和科研基金界的學者在荷蘭萊頓召開座談會,商討影響因子的開發與應用。歷經兩年的討論交流,25位學者最終達成一致,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Rethink impact factors: find new ways to judge a journal”的文章。我校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舒非教授參與了全過程,并在座談會上向其他專家介紹了影響因子在中國科研評價體系中的使用狀況,在與會者中產生極大反響。
文章提出,新一代影響因子應該覆蓋期刊的五大功能:知識產權注冊、知識分類、科研評價、科學傳播、知識保存,應該是一個完全透明的評價指標,即其計算和選擇方式應該向所有人公開,而且保證其不易于操縱。考慮到目前科研評價中對影響因子的濫用,文章還提出了新的影響因子應該且只能是評價期刊的指標,學術界應該對影響因子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并就未來可能的監督機構提出了設想。(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