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特別評選大會舉行。通過高校推薦、專家初評、現場選評,20名大學生分別獲得本科高校、高職高專院校國家獎學金省級特別推薦資格。我校機械工程學院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學生劉逸喆入選。
劉逸喆在浙江省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特別評選大會現場
曾是文化成績落后的體育生 ·
通過保研(僅有1%的保研率)被西北工業大學錄取,研究方向為“基于VR/AR的信息物理融合制造技術”!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科生公派留學資格!大學期間平均學分績點穩位居年級(151人)第一!獲一等獎學金6次,國家獎學金1次,省政府獎學金1次!曾獲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全國慧魚工程技術創新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銅獎!申報發明專利6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項……
劉逸喆的成績單
你能想象,這樣一份“科技含量”滿滿的超學霸級成績單,是出自一名體育生之手嗎?
5年前,正在上高一的劉逸喆是一名典型的體育生,訓練游泳11年,9門功課只能考500分
“體育生進入大學后不能選擇專業。”臨近高二的某一天,剛剛結束游泳訓練的劉逸喆,偶然得知了這個消息。他一個人靜靜在游泳池邊坐了很久。幾個小時后,當他再次站起來的時候,眼里充滿了堅定:“為了能有更廣闊的選擇空間,哪怕自己比別人落后幾年,哪怕冒著考不上大學的風險,我也要參加普通高考進入大學。”他跳進泳池,用盡全力暢游起來,他要跟“11年的堅持”做一場道別。“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不理解我,幾乎所有人都反對我。因為本來憑借著傲人的游泳成績,我很有希望進入985院校。”劉逸喆笑著回憶當時的情景。“我很高興當時的自己有調整方向的勇氣。”
在接下來的兩年里,劉逸喆幾乎每天都開一盞小燈,學習到晚上十一二點,早上五點起床繼續學習。
兩年后,他用超過自主招生線近70分的成績,走進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無它!起早貪黑爾
初入大學,劉逸喆在學習上顯然比身邊的同學更加吃力,但高考逆襲的成功,令劉逸喆信心倍增,他堅信只要繼續努力,一定能成為學霸。進入大學后的劉逸喆像高考前一樣起早貪黑:復習、預習、背單詞、聽聽力、自學專業軟件……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學幾年里,他平均分高達91.58分,以綜合排名第一,績點4.63位列年級第一。同時分別以567分和562分的成績一次性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獲6次一等獎學金、4次單項獎學金、十佳篤學之星等累計40余項榮譽......
癡迷科研
以前,劉逸喆做游泳體育生時,是水承載著他的體育夢想;成為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后,他攜帶著技術與科研夢想再次暢游。
入學不久,劉逸喆聽從班助的建議,加入機械工程學院專業科技社團——慧魚實驗室(一個搭建機電一體化模型的綜合型技術社團)。整個大一,劉逸喆幾乎把所有課余時間都放在了慧魚實驗室。大一下學期,他擔任隊長參加比賽。半個學期里,他見證了一次又一次凌晨4點的杭電。在帶領團隊攻克若干難題后,成功獲得2018年全國慧魚工程技術創新大賽一等獎,并以小組第一名入圍決賽,最終獲得2018年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
大二時,有了豐富的參賽經驗,他作為副教練,和指導老師一起,帶領學院6支隊伍出征浙江省機械設計大賽,獲得大滿貫,總成績穩居全省第一。
大三時,他的團隊憑借著可應用于水下考古、水產養殖的水下機器人,成功獲得第五屆互聯網+大賽全國銅獎。
大四時,他的團隊憑借著性能更加優化的二代水下機器人,從147萬個項目中脫穎而出,再次成功晉級第六屆全國互聯網+大賽現場決賽,希望能代表浙江省取得佳績。
競賽項目的順利開展,為劉逸喆開展科研打開了一扇窗,他加入了杭電海洋中心,希望能繼續開展科研工作。為了解決水下機器人驅動艙體密封困難導致漏水的問題,劉逸喆和團隊在彭時林老師的指導下設計發明了一種矢量推進器結構,不僅解決了漏水問題,還大大提高了機器人的靈活性。
劉逸喆的科研能力吸引了杭電海洋中心資深導師的目光。在周東輝、郭龍川老師的指導下,他和團隊設計了一種海空兩棲飛行器。能夠解決遠海養殖監測困難的問題,目前已經和創業孵化基地達成了合作意向,未來將進行設備實地驗證。他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遠海養殖變得更容易。
2020年3月,他開始參與導師徐振龍老師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他查閱了一百余篇英文文獻,最終設計了一種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目前已經申報了1項發明專利,設計得到了該領域中包括院士在內的一些權威專家的認可。目前,他和導師正在設計另一種能夠可靠收集風能的裝置,現在已經完成了多組實驗,并且開始撰寫英文論文一篇,預計投稿至SCI期刊。
參與科研項目,讓劉逸喆體驗到了科研的樂趣和學以致用的成就感。他希望通過努力,能在不久的將來為“中國智造”貢獻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劉逸喆,一個平凡的體育生,用果斷的“斷舍離”,改變了人生的方向與命運,他用堅持不懈和起早貪黑書寫了不平凡的逆襲故事他用成績告訴我們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