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通信工程學院本科生林泓為第一作者的論文Efficient routing for spatial networks在非線性領域頂級期刊 Chaos(影響因子為3.642)在線發表。通信工程學院夏永祥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通信工程學院研究生梁圓圓為共同作者。Chaos是SCI二區top期刊,主要刊登非線性領域的跨學科論文。
許多復雜網絡以傳輸負載作為其主要功能,在這些網絡中,網絡吞吐量是衡量網絡性能的重要指標。隨著人們對于網絡傳輸性能要求的不斷提高,如何設計更好的路由策略來提升網絡吞吐量已經成為復雜網絡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已有的路由策略大多將研究重心放在了網絡的拓撲結構,只考慮拓撲連接關系,忽視了節點空間位置的影響。而事實上,以航空網絡、無線傳感器網絡、無人機網絡為代表的空間網絡廣泛地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且與一般的復雜網絡在拓撲結構和魯棒性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其節點的空間位置在確定此類網絡的結構和動力學行為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綜合考慮節點的度值和空間位置因素,提出了一種“degree-location”路由策略(DL策略)。通過在具有勻質與異質特性的空間網絡中仿真發現,本研究提出的DL策略能有效地提升網絡吞吐量,減少擁塞的發生。
圖一 網絡吞吐量與可調參數的變化關系
圖二 不同路由策略下網絡吞吐量隨網絡節點數和平均度變化曲線
“我是大一暑假聯系的夏永祥老師,大二上學期正式加入其研究團隊的。當初作為一個科研小白,也是四處碰壁,論文讀不明白,復現也難以實現。夏老師經常告誡我要學會走出舒適區,也正是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和學長學姐的幫助下,我開始慢慢積累相關領域知識,直到現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科研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難,就像夏老師經常提到的,有些好的idea就像一層窗戶紙而我們要學會去做捅破這層窗戶紙的人。但要成為捅破窗戶紙的人,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去閱讀文獻,并有足夠的耐心去不斷的調整與打磨研究內容。能在本科階段接觸到科研項目,我感覺非常幸運,也非常感謝學院為本科生提供了創新實踐課程的平臺。”林泓說道。該論文是林泓同學的第二篇論文,其第一篇論文已發表于中文SCI期刊《物理學報》上。
近年來,通信工程學院大力推行綜合創新實踐課程,培養本科生動手實踐能力和科研興趣,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論文標志著通信工程學院本科生綜合創新實踐課程的又一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