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李正雄,中共黨員,研究生院13級電路與系統專業研究生。專業成績優異,年級綜合排名第一,曾獲2014年度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校一等獎學金、校科研獎學金、華為獎學金和Microchip獎學金。積極參與多項國家級課題及相關子課題,發表EI期刊論文1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所在團隊獲校“青春榜樣”稱號。獨立運營維修手機社會服務項目,已累計服務同學100余人次。
當年,校“十佳大學生”程聃的一句“清華、北大,寧有種乎?杭電學子,同樣人才輩出!”讓臺下的許多學弟學妹熱血沸騰,李正雄就是其中之一。六年的杭電生活就像是一場聲勢浩大的修行,在這條路上,李正雄每走一步,都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腳印。校園的風景在改變,但孜孜以求的心不變。
榮譽記錄不下的精彩
對每一個優秀的學生來說,榮譽代表著什么,是一張張獲獎證書、一個個獎杯?還是求職簡歷里那寫滿了一張又一張紙的自豪感和滿足感?相較于這些,筆者更愿意去了解那些榮譽背后的故事,那些榮譽記錄不下的精彩。
帶著這樣審視的目光,筆者見到了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李正雄,淡然生活,笑看榮譽。用李正雄的話來說,每天奔波于宿舍和實驗室之間,做著該做的事情,讓他感覺到內心的平靜,日復一日,慢慢積累,過程便是生活給予的最好的報答。
還記得導師曾訓誡說,“研究生期間看起來有兩年半,但其實大致不過1000天,一眨眼的事,要學會好好利用這每一天!”李正雄常拿導師的話來鞭策自己。早上起床,回想一下昨天的學習內容,安排一下今天的進程;晚上睡覺前,總結下當天的得失。有時候,走在路上、躺在床上都會思考自己的課題,考慮如何解釋自己的實驗結果,如何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說;吃飯的時候,也會因為突然而至的靈感興奮不已。很長一段時間,李正雄都知道校園凌晨4點的樣子,那時看問鼎廣場的雕塑,都恍惚覺得是電路板上的排針。
專注于研究,像個苦行僧一般,不覺得辛苦和無趣嗎?李正雄講起了自己本科期間備戰美國(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經歷,“那時候六教還沒有裝空調,每天在封閉、清冷的教室中忍受著寒意的侵襲,只能靠不停地喝熱水取暖,就這樣幾十天的訓練還是扛了下來。怨天尤人很可怕,人不該被自己打敗。”更重要的是,在探索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李正雄有一種“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感覺,他被專業知識的博大和瑰麗所深深折服了。最終,他的專業課績點達到90.75,全年級199人,年級綜合排名第一,這也給了他更大的鼓勵和動力。
不張揚的公益
杭電六年,為己也為人。為己是一路的拼搏奮斗,為人則是公益道路上的堅定付出。
將專業知識與服務社會的意愿相結合,或許可以作出更大的貢獻,抱著這樣的想法和理念,李正雄投身到志愿服務活動中。2014年,他留意到身邊的同學有大量維修手機的需求,尤其是部分型號手機存在大量部件使用壽命到期的問題。于是,他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了微信公共賬號,以獨立運營的方式開展O2O維修手機社會服務項目。“在社會服務中,我不僅學到了如何與同學溝通,怎樣快速學習、現場處理,更是換了一種視角看到了手持設備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之后項目的開展收集了大量新鮮的第一手資料。” 李正雄坦言。目前,公共賬號平臺已推送相關原創文章40篇,累計服務同學100多人次。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正雄得知我校“迪喜之光”實踐團隊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的云南邊遠貧困地區的小學沒有照明燈,他便個人出資,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隊友們一起動手制作了簡易太陽能照明設備,并把這些設備捐給了那里的孩子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正雄用自己的一片愛心和實際行動,照亮了學校的教室和宿舍,也照亮了山區孩子們的心,李正雄很開心,甚至有一種夢想照進現實的感覺。
六年間,李正雄參與過校內外大大小小的志愿活動不計其數,這也像是一場內心的修行,做公益本就不必張揚,對得起自己的心,也便對得起幫助過的人。
不叫苦的付出
對于一名工科研究生來說,學習生活都離不開實驗室和科研。兩年多的時間里,李正雄參與了多項國家級課題及相關子課題的研究,用自己的耐心、細心和一顆樂觀進取的心在科研之路上不斷前行。
李正雄對待項目一絲不茍,從做實驗到分析結果,每個環節都特別認真。做科研沒有捷徑可言,他常常可以對著一段代碼看上幾個小時;做實驗遇到瓶頸時,他會一點點地做前后幾種方法的結果對比,查找微小的區別。這雖然是個笨辦法,但正是在這種反復的、有點枯燥和機械式的對比中,李正雄往往能夠找到關鍵變量,進而找到問題的關鍵,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冬天,他在零下的環境中做連續低溫測試;夏天,則在高溫車間里做聯合調試;加班加點做實驗到深夜,也是常有的事情。帶著這種執著的精神和認真的態度,他所負責的項目部分都成功地完成預期目標,順利通過驗收,他參與研發的某深海科考設備已隨國家科考船游遍全世界。
做科研的過程,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成長的過程。碰到困難,李正雄也會有一時的情緒低落,但他從不氣餒,總是能盡快調整心態,分析原因,重新再來。“在科研項目的鍛煉中,我發現自己慢慢變的能盡快靜下心來,仔細分析已有基礎的優勢與不足,結合新的觀點,將假設付諸實踐,使問題一點點得到解決。”有時,接到緊急的新課題任務,他也不會抱怨,而是馬上投入到新課題的準備中去。因為他始終相信,困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怨天尤人,失去那顆樂觀進取的心。
李正雄告訴我們:“在科研中,我學到了很多書本里學不到的知識,接觸到了科技前沿,拓寬了自己的眼界和知識儲備,鍛煉了自己的動手和團隊協作能力。而且通過實踐鍛煉,我進一步理解了書本上的相關知識,提升了自己的理論水平。”李正雄很珍惜那些為了一個創意、一個項目和隊友頭腦風暴、通宵達旦的時光,更驕傲于在自己讀書的時候就能為祖國的科考事業作出一點貢獻。
科研是要為社會服務的。抱著學有所用、希望可以用專業知識幫助別人的心態,課余時間,李正雄也會關注社會動態,留意生活中的那些科技變化。他敏銳地捕捉到了空氣質量和智能生活兩個社會熱點,以專業的思維來看待其中的問題,并積極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最終,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
走出實驗室的李正雄,是個愛文學、愛踢球的大男孩。作為研究生院電路與系統專業的足球隊隊長,他帶領自己的隊員積極參加校足球比賽,并以小組第一出線。高中時,李正雄曾是文學社的一員,也曾創作文章。閑暇時,他喜歡沉浸在《阿甘正傳》的精彩故事中,久久不能自拔。他說:“無論走到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該喜歡那一段時光,完成那一階段該完成的職責,順生而行,不沉迷過去,不狂熱地期待未來,生命這樣就好。”
時光如梭,人生的修行不會止于大學或者研究生任何一個階段,我們都在尋找更好的自己。十佳對李正雄而言更像是一個結點,給這場修行一個完美的褒獎。采訪最后,李正雄想借用陳聃學長的那句“清華、北大,寧有種乎?杭電學子,同樣人才輩出”送給學弟學妹們,他說,只要堅持和堅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心目中的最佳!(楊晨昱 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