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賴雪聰,機械工程學院2010級車輛工程專業本科生。2010-2013年間累計在全國、省、企業及校級機械類競賽中獲獎16次,其中省級以上6次。2012-2013年任機械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創新協會會長,多次在橫縱向項目中承擔機械設計及樣機研發工作,曾搭乘考察船參加中科院海洋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科學號’考察船西太平洋海試”任務,2013年5月開始跟隨徐銘恩教授團隊進行生物3D打印機的研發工作。團隊成果被新華社等180余家媒體報道。曾獲校“十佳大學生”、“十佳科技之星”等榮譽。
在同學眼中,他是個低調到極致的人,即使有再大的榮譽、再輝煌的成績,也只是簡單地擺擺手,淡淡地說聲:“其實沒什么,真的!”在輔導員連升炯的眼中,他極具創新精神,是個力求專與精的技術男。在導師眼中,他技術精湛,動手能力強,是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他,就是校“十佳大學生”賴雪聰。
從神秘的大洋科考,到高端的生物3D打印,一個小小的本科生,究竟是如何先后涉足這兩大前沿領域的?帶著一肚子的好奇與疑問,我們采訪了賴雪聰。
踏踏實實做技術
賴雪聰,機械男的典型代表,大多數時間都在跟機器打交道。他的大學生活脈絡,簡單而清晰,概而言之,就是踏踏實實做技術。
初入大學,每個人都面臨著諸多的選擇,也面臨著很多的誘惑,于是感到困惑、迷茫、不知所措。那時的賴雪聰,也是如此,“我并不清楚自己應該選擇什么。”直到學院機械工程創新協會的學長們走進寢室宣傳招新。
一晃四年,當時與學長們的談話內容已經模糊,只記得學長說:“加入協會,一起做技術,踏實一點,不要虛度大學的時光。”“踏踏實實做技術,這句簡單的話其實已經可以概括我的大學生活了。”賴雪聰笑著表示。
參加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學科競賽,在全國、省、企業及校級機械類競賽中獲獎十余次,毫無疑問,第一次的比賽經歷最令他印象深刻。“因為它為我推開了機械的大門,讓我感受到了科技的獨特魅力,看到了未來的無限可能。”賴雪聰說。
萬事開頭難,三個“初生牛犢”的大一新生,面對大二、大三學長們強有力的競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就在初賽答辯的前兩周,兩名隊友因為覺得新生缺乏與學長們在競賽中一爭高下的實力,選擇了退出比賽。
一切似乎已成定局。然而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賴雪聰沒有被困難嚇倒,他選擇了獨自一人繼續參賽。對于這段經歷,他不愿多提,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句:“困難也好,挫折也罷,你自己知道就好了。”這句看似平淡無奇的話,卻給我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記不清自己在實驗室度過了多少孤獨的時光,從學習軟件到實物加工,幾乎每天都是趕著熄燈前幾分鐘從實驗室跑回寢室。最終,一個大一新生在入學的第一個學期,便從眾多學長組成的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
回首當年,賴雪聰直言,自己并沒有覺得這個過程有多么艱難,留在記憶里的更多的是喜悅、充實和享受。“當我看到自己親手設計的第一臺斯特林模型發動機轉動起來的時候,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賴雪聰說,“從構思到三維設計到最終加工出實物模型,看著電腦上的三維圖慢慢在自己的手中變成實物的時候,那種淡淡的、充實而長久的快樂是其他事情所不能給予的。”
而作為機械工程創新協會的會長,“自立”、“自強”的思想也是他一直在向社員們灌輸的。“在家門口都打不贏學長學姐們,要拿什么去打敗其他學校的同學?”賴雪聰的話簡單而有力。面對剛剛加入協會的新人,賴雪聰也不會講太多,只是告訴他們,大家只是你們在競賽和科研這條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沒有年級、年齡之分。
心的歷練,新的成長
2013年初,在周東輝老師的推薦下,賴雪聰參加了遠洋科考,一個更加廣闊的科技世界展現在他的眼前。
深水采樣設備對賴雪聰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為此,他四次飛赴青島,跟進設備的制造過程和學習檢測維護的相關知識,為即將到來的大洋科考補充知識。通過近兩個月的學習,他對那個重達2.2噸的大家伙已了然于心。
2013年4月15日,隨著汽笛的一聲長鳴,賴雪聰搭乘中科院海洋所“科學號”考察船開始了三周的海上生活。考察船開出港口,手機漸漸失去信號,他從一名本科生變成了一個科考隊隊員。海上的三周,歷經陽光風雨,這艘國內最先進的考察船乘風破浪,航行在蔚藍的西太平洋。
“難忘的是第一次到達采樣點準備投放設備的那個片段,大家緊張地核對著設備下水前的檢測表格,反復查看每一顆螺栓,每一條液壓管路,檢查控制器和攝像機的運行狀態,當后甲板的A架絞車緩緩吊起采樣抓斗投入海中,他們在控制室盯著多波束雷達繪制的海底地形,水深指向2100米,這意味著每平方厘米210公斤的水壓。即使設備的設計標準允許下潛至6000米深的海底,但我的心中依舊忐忑不安,害怕水下的高壓和復雜的地形對設備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害。終于,當攝像機傳回海底的畫面,設備第一次成功在海底采集到礦物樣本,我懸著的心才稍稍放松了一些。”賴雪聰回憶道,“那段在海上的日子里,2周的作業時間,3個站位,10次海底抓取,真的是我現有人生中最特別的日子”。
賴雪聰是個不太善于表達情感的人,但是當他看到那些曾經被其他國家壟斷的深水探測技術如今逐漸被國人所掌握時,還是被深深震撼了,他說,自己真正感受到了祖國走向強大的步伐。
在船上看著深水攝像機傳來海底的畫面,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今天人們為了探索大洋所付出的一切,就像一顆深埋的種子,必將在不遠的未來生根發芽,帶領我們踏足這片廣闊的未知世界,看看這‘蔚藍之極’留給人類的禮物。”
憧憬未來?不,打印未來
如果你以為賴雪聰亮眼的成績單上只有卓越的科技競賽成果和可貴的大洋科考經歷,那你就錯了。關于賴雪聰,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身份——徐銘恩教授3D打印團隊的成員。
從2012年12月開始,在老師的推薦下,賴雪聰加入徐銘恩教授團隊,負責一些與機械設計相關的工作。“在與合作企業的工程師一起探討機器結構設計的缺陷和改進方法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同時,也領略了生物制造技術的奧妙與神奇。”賴雪聰說,“這些都讓我覺得能夠成為徐銘恩老師3D打印團隊的一員,是自己大學里很值得珍視的一件事。為此,我要感謝徐銘恩老師以及那些給予過我幫助的人,是他們讓我的專業知識從純機械領域拓展到生物機械的交叉領域,我不僅學到了很多全新的知識,也讓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激情和期待。”
項目發布會舉行當天,新華社、光明日報等眾多媒體的記者擠進小小的超凈室觀看設備運行,賴雪聰負責為他們講解設備結構和運行原理。“這還是我第一次面對如此多的記者,算是人生中一次特別的體驗吧。”
隨著科技的日益進步,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可以按需定制或者修復人體器官。“能夠用我有限的專業知識在這項技術發展的進程中盡微薄之力,我感到人生充滿意義”,賴雪聰笑著說。
修明鏡止水之心,展鯤鵬青云之志
大學是一個充滿機遇與選擇的地方,面對機遇,有人渴望面面俱到,遍地開花;有人選擇心無旁騖,專注一途。賴雪聰無疑是后者,“我相信時間就像一張網,撒在哪里收獲就在哪里。靜下心來,專注于自己選擇的軌跡,總有一天你會看到自己所期盼的風景。”說這段話時,賴雪聰就像一個智者。
堅持、執著和取舍,是賴雪聰在自己的大學經歷中所收獲的。他覺得,我們的內心要時刻有把衡量是非曲折的標尺,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與其在各個領域的淺水處撲騰,不如專攻一個領域,深入挖掘。
采訪到此,我們最初的疑問似乎有了答案。當我們循例請他向學弟學妹們說點什么時,賴雪聰個性的一面瞬間顯露出來。他說,每個人都有選擇如何過大學的權利,即使是學習同樣的知識,接受同樣的教育,應對問題的方式尚不相同,換句話說失敗尚不雷同,成功怎能輕易復制?不要隨隨便便地給他人提所謂的意見,尤其是以過來人的身份,與其展示一個理想不如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
任何美好夢想的實現,都需要日復一日地默默付出,需要承受寂寞,需要懂得堅持,懂得放棄。一如賴雪聰始終執著堅持的大學夢“修明鏡止水之心,立泰山喬岳之身,展鯤鵬青云之志”,對他來說,夢想最美妙之處,不在于夢中多么宏偉遠大的設想,而在于專注于夢想中的目標,在夢醒一刻,看夢想成真。(孫秋萍 李旭陽 張曉媛)
賴雪聰:專注讓人生更有深度
分享至: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