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陳學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91級精密儀器及機械專業學生,現任北京創想空間商務通信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我把生命中最寶貴的時間獻給了今天我所從事的事業——互聯網通信。因為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人們可以發現互聯網不僅可以改變生活,也可以改變工作。人們通過互聯網能更加智慧的工作和學習。”
——全時公司創始人兼CEO陳學軍
他來自全時,他曾經是我校95屆精密儀器及機械專業學生,現在他再次回到這里,講述他的“創業故事”。陳學軍,像無數的大學生一樣,帶著對未來、對夢想的無限憧憬走入了社會。經歷了十幾年的創業艱辛,讓全時從2000年的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800多人,從幾十萬收入到現在市場估值30億,從幾家客戶到現在的20000家企業客戶,其中包括全球500強企業300多家,至今已有日均有超過20,000人通過全時的產品學習和工作!
十三年前,他創辦國內首家遠程電話會議公司,率先把電話會議引入中國,成為中國電話會議行業的先驅;
十三年來,他專注于中國遠程會議研究;
十三年來,他致力于包含語音、網絡、視頻等性能的遠程會議的推廣與服務升級;
十三年來,他打造出中國唯一的SAAS(軟件即服務)會議平臺,帶領全時研發出國內首款“云會議”產品,將中國遠程會議系統研發能力提升到國際水準。
長達十幾年的創業歷程中,陳學軍經歷過資金緊張甚至賣掉房子的窘迫,也有過業績增長20倍的風光,如今,陳學軍在回顧自己的創業生涯中那些艱難的選擇和激動人心的時光,語氣中更多的是經歷磨礪之后的沉穩淡定。舉重若輕的豁達從容姿態,讓你難以想象他還未到不惑之年。
現在除了出于尊重和禮節性的拜訪,陳學軍已經大大減少了長途出差面見客戶的頻率,大多數事務都在電腦和電話中完成。這正是他進軍電話會議行業以來所倡導的,他自己也親身實踐。從一次與朋友飯桌上的交談臨時決定購買一臺電話交換機,到目前國內最大的電話會議公司、再到向世界500強中的300多家客戶提供電話會議系統,陳學軍已經可以淡然看待每一次快速增長或不景氣的低谷,以及公司成長過程中的種種誘惑。
現在的陳學軍已經全心投入到電話會議產業中,心無旁騖,他力圖成為中國最懂得開會的人。但事實上,并非從一開始,他就有這樣的篤定。
成為創業者
1995年,大學畢業的陳學軍進入北京國安電氣總公司擔任秘書。在當時,無疑是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高福利、穩定的國企背景,近距離接觸公司高層,能夠在這樣的體系中安心工作一級級升遷,也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但在國安電氣的安穩工作,卻讓陳學軍深深感到不安——過于輕松安逸的生活會讓人喪失目標和獨立性: “我是年輕人,但我的工作是做秘書。當時會考慮,通過這份工作我能夠得到什么呢?能夠收獲一些榮譽開拓眼界,但主要是安排領導吩咐的事務,我沒有自己的能力。我非常想去做自己的事。”
渴望獨立,但前途尚不可知,沒有人能保證功成名就,處在事業分岔路口的陳學軍徹夜難眠。2000年,他終于下定決心開創自己的事業,離開當時已經年收入300億元的國安電氣,并婉拒了老板的熱切挽留。
辭職后的陳學軍與合伙人共同創辦了創想空間有限公司(即現在的“全時”),提供虛擬專用網絡(VPN)、語音業務。新公司朝著陳學軍預期的方向逐步增長,但2002年與客戶的一次談話,卻成為陳學軍后來事業的真正起點。
當時客戶無意間提到如果有電話會議服務,可能會考慮購買。這個偶然被提出的話題,陳學軍卻認真思考了一個月:工作以來,會議一直是他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國安電氣期間,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幫領導開會;開始創業后,組織和參加各種會議也占據了他很大一部分時間。基于此,陳學軍相信,自己對會議足夠熟悉和敏感,更何況會議占據了人們工作中如此之多的時間,未嘗不能成為一門生意。
一個月后,陳學軍決定正式將遠程會議納入公司的業務當中。他讓人采購回一套電話會議系統,開始向客戶推銷會議服務,當時在國內只有包括電信運營商在內為數不多的幾家公司開展遠程會議業務。
在當時,許多與他同期的創業者們正在通過互聯網的娛樂內容掘金,但陳學軍理智認為,他對開會這件事情足夠了解,而隨著年齡和經歷的增長,他會越來越不懂娛樂,但會越來越懂得商務活動和開會,從事會議業務,會是他在今后更加得心應手而不是疲于奔命。
不久之后,陳學軍對于會議市場的的判斷即得到了第一次證明。2003年“非典”期間,見面工作已成難題,尤其是在北京、廣州等重災區,也是企業集中的地區,對于絕大多數公司無異于一場災難。但陳學軍敏銳地嗅到了這次契機,生平第一次在媒體打了廣告,宣告公司免費提供電話會議服務。一時間,使用全時電話會議系統的公司增長到100多家,其中絕大多數是世界500強企業,原本使用者寥寥的120方系統每天爆滿。出乎陳的意料,輝瑞等不少公司用過之后主動提出愿意付費使用。
突發事件讓陳學軍更加相信自己選擇的方向,電話會議是一塊未被充分開發的巨大金礦。“非典”結束后,公司的業務并沒有像陳學軍曾擔心的那樣隨著“非典”的結束而回落,很多企業在繼續使用電話會議系統。
迷失與決斷
2006年,一個難題讓雄心勃勃的陳學軍陷入了迷失方向的巨大焦慮之中。公司雖然在持續盈利,但陳學軍的苦惱之處在于,公司沒有以他期望的速度保持增長。
對于當時能夠放棄安穩工作走向未知創業的陳學軍而言,掙多少錢顯然不是他創業的最大動力,而是一只無形的手在推動他去超越自己,公司不能持續增長的苦惱時刻糾纏著陳學軍。即使是創業初期為了公司資金流轉,他和創業伙伴徐檳一起把房子賣掉時,都沒有讓陳學軍感到這樣煎熬。
五年后,他坐在辦公室,當然已經度過了這段難捱的時光,他一邊敲打著鍵盤,一邊回憶道,創業最困難的時候是不知道未來要做什么的時候。就像航海,如果沒有方向那才是最艱難的,如果你有方向,其他所有的困難,比如客戶的投訴、銷售的抱怨都能夠克服。陳學軍沉穩道:“曾經業務和財務上那些壓力也有過,但我都忘了。因為那些事情都好辦,最難解決的是你是不是在做一個正確的事情,這個事情的目標是什么,其實沒有幾個人能夠把自己的目標說的很具體,這才是最大的挑戰。”
當時,陳學軍想了很多辦法,但收效甚微,于是他決定去思考和解決更核心的問題,方法則是親自去看這個行業在全世界最好的公司。2006年,陳學軍和徐檳拋開公司的種種現實問題,遠赴美國,拜訪世界領先的遠程會議公司和它們的客戶,學習這些美國同行的成功之道。因為他明白,如果最重要的方向問題沒有解決,所有業務層面的補救方案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當時他英語很差,但這沒有成為他向領先者學習的障礙。去往美國之前,他專門請人花了兩個月時間把所有相關的資料翻譯好。在美國期間,曾經為了等一個要見的業內人士,在陌生的舊金山的咖啡館里等上7天,就為了向他問五個問題,例如:你為什么能夠成功?
這段經歷盡管艱難,但陳學軍覺得獲益匪淺,最重要的意義在于,他看清了遠程會議的方向。經此一行,明確了方向的他可以淡定、沉穩應對任何業務中大大小小的問題和質疑。
決心可見一斑,他放棄了收入過億的主營業務,依然將戰略重心轉向年收入數百萬元、在中國尚未被證明的遠程會議領域。支撐他的邏輯也非常簡單: “企業解決不了太復雜的問題,而我們就解決一個很具體的、開會效率的問題。”陳學軍十分確定,中國是個非常喜歡開會的國家,如果在網上打游戲、賣書都是個大生意,為什么開會不是個生意?人們開會花的錢遠遠比買書多。
成就與淡定
5年之后看來,陳學軍已經拿下世界500強客戶中的300家左右,以及中國證券、醫藥行業的絕大部分客戶。通用電氣這樣的公司每年會向全時支付數千萬元的會議費用,不僅用來召開會議,而且頻繁應用于日常協作、培訓、營銷和遠程支持。
隨著公司成長和業務增多,陳學軍對于電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原本只要求電腦運行流暢,但現在他更加看重的是無論如何要確保數據安全。這從軟件上不難做到,但硬件損壞造成的損失,挽回成本會更高。而戴爾的Vostro 3300采用了超敏感防跌落硬盤設計,能夠避免筆記本由于物理碰撞、跌落造成的數據丟失、系統不穩定。這使他能夠放心把任何重要數據交給電腦保存和管理。超長待機能力也把他從電源旁邊解放出來,能夠隨時自如地移動辦公。
同時他為員工配備的工作電腦也是戴爾品牌,一方面作為技術公司,對電腦的穩定性、信息安全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 戴爾沉穩大氣的商務氣息,更契合公司在商務場合的身份,能夠給客戶信任感。
繼500強之后,陳學軍開始做中國的大企業客戶。一方面,他自信能提供最好的電話會議服務,因此要把自己的服務賣給最大的公司,另一方面,大型企業無論是從對遠程會議服務的需求還是意識上,都更加契合。相比與創業之初的艱難,這一步陳走得異常輕松淡定,似乎也沒有遇到什么挑戰。
目前,公司的銷售額已經是2006年的20倍左右,但陳學軍信心百倍,他的期待是200倍。為此,他帶領公司開辟新的增長點:國際化以及中小企業。
2009年起,陳學軍不再滿足于創業所在的本土市場,而開始思考走向國際市場,把香港和新加坡作為前哨。與國內相同,在香港陳學軍也是從大公司做起,不到一年時間,已經簽下大約100個客戶。走出大陸市場,陳學軍最大的收獲之一是客戶的各種反饋和批評,對他而言,這卻是動力。
陳學軍淡然笑稱,在內地已經很少有客戶對他提出批評意見,但在香港和新加坡,總會有一些客戶提出對產品還不太滿意。他承認,只有走出去才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對。他聽到最多的意見是英文說得不好,或某個細節做的太“中國”了,還不夠國際化。對此,陳學軍已經可以放心把決策權下放到香港辦公室,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做一些相應的改變。
另一方面,中國的中小企業市場是陳學軍更為看重的機遇,他開玩笑似的說道,因為自己創辦的企業也是中小企業。事實上,歐洲會議市場95%的收入來自中小企業,在美國這一比例是70%。過去五年中,陳學軍已經滿足了金字塔頂端的客戶,他將要面臨的真正的挑戰在于中國有幾千萬管理者,太多的人并不知道遠程會議,但所有的企業都想提高效率,陳學軍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業成為中國所有管理者的工具。
為了了解中小企業的需求,作為公司最高管理決策者的陳學軍像剛剛開始創業時那樣,親自參加調研。為此,他刻意暫停了自己與大企業的接觸。曾經在一周中,他親自接觸了10家中小企業,并且他要求公司高管在內的所有與客戶接觸的人員參與調研的一線工作。
陳學軍承認,這種勤奮是十幾年前的第一份工作給他留下的最寶貴財富:盡管當時是在穩定的國企,但他年滿50歲的老板依然每天勤奮工作到夜里兩點,這讓陳學軍印象頗深。勤奮后來也成為陳學軍對自己和下屬最為看重的品質之一,哪怕公司已經走上了平穩發展的軌道。
現在,常常有人會問到陳學軍關于上市的問題。但IPO和融資這類讓許多企業者關注和瘋狂的事情,在陳學軍看來這都不是最重要的。創業拼殺的艱難歷程和來之不易的成就讓他十分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對此他十分清醒而淡定。(校友辦)